查看原文
其他

孩子不应该成为家庭的中心

2015-01-26 杨早 大家

--- Tips:点击上方蓝色【大家】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---

摘要ID:ipress

我始终觉得,做人的理想境界,永远都是举重若轻。孩子不应该成为家庭的中心,否则你就放大了生孩子这件事的风险,将鸡蛋全都摆到一个不知道什么材料编成的篮子里。


孩子不应该成为家庭的中心
by 杨早


身处一个价值转型的时代,又不巧是一个多元主义者、反本质主义者,其实也是蛮痛苦的事。比如生孩子这事,我觉得那些觉得“一定要生孩子啊,不然人生不完整”,或是觉得“这个世界这么坏,我才不要带他来受苦”的朋友,都比我义无反顾,大义凛然,极致彻底,耿直撇脱。

结婚前,跟准太太讨论过生孩子的事。我是这么表述的:我觉得不管父亲有多么负责任,多么爱小孩,生养儿女,付出代价最大的必定是母亲。所以我认为生不生,几时生,都应该由女方决定。如果生,我一定配合,尽量分担辛苦劳累;如果不生,我保证没有怨言,并且会帮着阻挡来自父母与社会的压力。

我以为我这样想这样说很尖头鳗,哪知针无两头利,说多了也落埋怨:你这是在推卸责任嘛。我始而愕然,想想也对,同席吃饭,点菜那个人压力最大,点得好不过得识趣的人几句恭维,点得不好,就毁了一个饭局。再大到治国,是一边倒还是改革开放,领袖是那么好当的吗?当一个庸众固然轻松自在,可是生孩子这事只有两个人直接相关,二分之一又成了庸众,不太好吧?

可是我确实没办法拿主意。见过多少女的不想生,男的坚持要生,搞到产前忧郁产后忧郁生不出来也忧郁的情形。我只好再积极一点,人说要不咱生?就帮着设想生了会怎么样怎么样,降低期望值儿孙自有儿孙福;人说要不不生?就说不生也好省下钱财时间精力咱们环游世界,养儿防不了老也防不了老年寂寞无非是为社会做贡献。总之是减压,不管怎么选择,都是车到山前必有路,别担心莫彷徨。

太太其实想得也并不复杂。她自己当时正在忙博士论文,跟着又是答辩毕业找工作,这问题不妨搁置。从内心来讲,她从小就不想生孩子,听到小孩哭闹会很烦。只是……不巧她跟我一样,也是个怀疑主义者。你现在确定自己不想生,但你能不能保证你到了生不出来的年纪,仍然不想生?如果到时候想生,但是又生不出来,岂不是很悲催郁闷?

我们所谓学术圈里,不生孩子的人确实不少。我们师辈里就有好几位。不过,他们的人生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,前辈们确实学术上卓有成就,推算起来跟没有小孩不无关系,只是也不乏到了晚年还是悔不当初的事例。说来说去,人的想法真是很难从一而终,年龄境况身体一变,难保生育观不会与时俱进。

有时,头天太太会说,要不咱们将来还是生一个?第二天出门,坐公交,后面有个小孩一路哭叫吵闹,于是头天的念头马上又打消了。下回有个什么什么事,又会来一次反复……但是这种犹豫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。我们不迷信什么最佳育龄是25岁之前,不过晚于四十会增加生育的危险系数。最后还是得做出决定。

在生育这件事上,学术妇女的压力比其他群体要更大一些。最近有一则新闻,一位年轻妈妈因为担心五个月大的女婴吵闹干扰邻居,用手断续捂住女儿的口鼻,不料导致女儿机械性窒息致死。这当然是人伦惨剧。不过《现代快报》报道时,使用的标题是《硕士妈妈捂死女儿获刑3年》,文中说这位妈妈“虽然是研究生,但日常的家务基本不会干”。我不知道这场惨剧,与母亲的学历真的有可证的逻辑关系?一位朋友说,这则新闻实际上想说的是:“看吧,让你们这些女人读什么研究生!连孩子都带死了!活该!”

这则新闻的表达,以及下面的许多评论,反映了部分媒体与公众对高知女性的污名化倾向。抛开这个不谈,高知女性群体,因为其成长的特殊性,学习与研究占有的时间与精力,校园生活的简单与依赖性,确实可能会使她们中的许多人日常生活经验不足。更重要的是,高知女性身上的智力投资巨大,她们多半会对自己的事业发展、价值实现有更高的要求。而中国社会的现状,是生育的重责似乎理所当然地压在女性的身上。这二者之间,几乎必然地存在强烈的冲突。

以我目见,解决这种冲突的途径无非是这样几种:


(一)将养孩子的重担转嫁给父母,好处是安全高效,坏处是可以衍生出的歉疚与冲突;
(二)聘请靠谱的保姆,好处是花钱买时间,但寻找合适的保姆,难度不下于寻找一个合适的博士论文题目,而且很难保障“亲子时间”;
(三)自己带。好处是避免以上弊病,坏处是至少三年时间很难从事研究性质的工作。
(四)不生。好处不用说,坏处是需要对抗家庭与社会,还有自我怀疑的压力。

我太太后来是为什么改变主意要孩子的,至今我都没有仔细问她。她内心是否有清晰的答案,也不好说。这件事,决定之前左思右想,愁肠百转,各种成本产出伦理主义,抉择的难度甚至过于“得了癌症要不是化疗放疗”,一旦决定了,怎么生养是更大的问题,路还长,连穿不穿尿布去不去超市都有多少不相干的人横加干涉,慢慢抗战吧。

我始终觉得,做人的理想境界,永远都是举重若轻。孩子不应该成为家庭的中心,否则你就放大了生孩子这件事的风险,将鸡蛋全都摆到一个不知道什么材料编成的篮子里。有人说他生活中八成的幸福感都来自孩子,我登时被吓到了,倒不是对这位朋友的幸福偏好妄加评判,而是推己及人,觉得危险至极,“盲人骑瞎马,夜半临深池”,因为孩子,是太不可捉摸的未来,你总不能说,无论他如何生长,做些什么,我都一样幸福,你又不是李双江。

有些爸妈以孩子为中心的执着程度,时时超越我的想象。我的朋友中有一些暖男奶爸,能够一手带孩子,从凌晨到深夜,甚至让太太工作自己辞职。我虽不能至,心常钦佩,视为社会进步现象之一。没想到一位女性在微博下评论:“这不正常,(父亲主带孩子)孩子的皮肤会变得不好。”我晕且无语,也只能写个服字。

生不生孩子,这不是一个辩题。但是现在整得像个辩题,“生孩子利大于弊”VS“生孩子弊大于利”,双方各持己见,不可开交。其实这个命题,跟“豆花该吃咸的还是甜的”差不多,完全是个人选择。有人生孩子是因为憧憬,觉得幸福感会大幅提高;有人生孩子是因为恐惧,怕自己将来后悔,或显得太另类。至于根本不去想“不生”这个选项的传统派,一早就把“不生”刻在碑上的死丁族,反而比勉勉强强犹犹豫豫的骑墙派,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。


(注:本文原标题为《生或不生,不是一个辩题》。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,我们必须考虑繁衍本身的目的。针对“孩子,生与不生”这个问题,当前在平台掀起热烈交锋,感兴趣的读者请点击原文链接,查看大家诸多作者正反方大论战。)


作者:杨早
腾讯《大家》专栏作者,知名文化学者。


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《大家》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,版权合作请联系:ipress@foxmail.com


点击↙↙↙【阅读原文】查看交锋专题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